海澜之家业绩增速放缓 “轻资产模式”存隐忧
海澜之家自成立起就一直很注重品牌形象,相继聘请了印小天、杜淳,以及林更新等人气演员做形象代言人,并通过投放各类广告、参加大型展会等形式推广海澜之家品牌。据悉,11月9日,海澜之家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30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,募资将用于多项业务的发展。
据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时尚频道了解,近年来,海澜之家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,多元化扩张道路愈发迅猛。凭借年轻化的营销攻势以及“轻资产模式”,不仅门店数量大增,品牌布局也从原本仅有的男装跨界到了女装、童装、家居等领域。但是,随着这种多元化扩张模式的展开,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发展中的问题——高库存。
盲目扩张致存货猛增 业绩增速放缓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时尚频道获悉,门店扩张带来的库存积压,成为了困扰海澜之家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。来自海澜之家的财报数据显示,2015年其存货为95.8亿元,相比2014年的60.86亿元增加了近35亿元。2016年其存货下降至86.32亿元,但是期内存货周转天数为316天,较上年增加了18天。而在2017年上半年,海澜之家的存货已经超过上一年总和,达到86.75亿元。从海澜之家上市后的存货周转和占比可以看出,在大多数的时间里,其存货占比始终保持在35%以上,有时甚至超过40%。
数据显示,虽然海澜之家的利润在逐年增长,但是速度已经放缓。据北京商报消息,2014-2016年,海澜之家净利润分别为23.74亿元、29.53亿元、31.23亿元;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75.83%、24.50%、5.74%。2017年前三季度,海澜之家净利润为25.12亿元,同期增长仅为3.4%。
“轻资产模式”饱受诟病
除了盲目扩张带来的高库存压力,海澜之家的“轻资产模式”也一直饱受诟病。
所谓“轻资产运营”模式,是将产品制造和零售分销业务外包,自身则集中于设计开发和市场推广等业务;市场推广主要采用产品明星代言和广告的方式。“轻资产运营”模式可以降低公司资本投入,特别是生产领域内大量固定资产投入,以此提高资本回报率。海澜之家目前就是将生产环节和大部分销售渠道外包,自己的经营重心则放在品牌建设、渠道运营和供应链管理上。这种运营模式虽然可以减少投资、提高效益、强化核心能力、降低风险,但也容易形成对外包商的依赖,对产品质量缺乏有效控制,存在损失战略信息的风险等。
服装观察人士程伟雄认为,在“轻资产模式”下,海澜之家相当于是一个找厂家贴牌生产、打通服装产业链上下游的角色,在扩张成本和路径上自身承担的风险大为减少,其库存风险被转嫁给了众多上游供应商。初期的时候供应商可能会有冲劲,因为投入的成本少,但是规模扩大至成千上万家门店的时候,很难有供应商愿意出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拿货,这就导致海澜之家必须自己出资买货,因此采购成本不断增加,库存也会进一步加大。
而且,海澜之家近年来缺乏创新,服装款式较陈旧。据海澜之家公司年报数据显示,研发投入总额仅占公司营收比例的0.16%或0.17%。很多年轻的消费者表示,海澜之家的品牌形象定格多年,更像是中老年男人的“专属衣柜”,自己的父辈更喜欢这个品牌。
此外,我国服装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,新品牌层出不穷,很多品牌会效仿海澜之家的经营模式,消费者可选择的空间也不断扩大,无形中也给海澜之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。